北京有家诗人开的药店已经613年了你知道吗
作者:admin 日期:2019-03-11
来源:
非遗传承王道的博客
非遗传承王道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82c73a030102xcem.html
公元1405年,正当中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带着他那巨大的船队开始远航的时候,在中国的北方,有一位回族人正在忙碌着创办一家药铺,并给这家药铺命名为“鹤年堂”。
这个举动,虽然不像郑和那样受到国家的重视,却实在是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衷心拥戴。
创办这家药店的就是在当时就已经以诗歌和医术闻名于世回族老人——丁鹤年。丁鹤年在《明史》和《中国回族史》里均有记载,《四库全书》还收录了他的传记和诗集而流传于今。
说起丁鹤年,熟悉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元、明诗词的人,可以说是如雷贯耳:
丁鹤年(1335-1424),字永庚,号友鹤山人。回族,武昌人。元末明初著名医药学家、诗人。丁鹤年的曾祖阿老丁曾是元初西域的巨商。据说当年元世祖忽必烈西征时,财力匮乏,阿老丁把全部资财奉献,并任忽必烈军中粮草官。元军西征凯旋,阿老丁便随军来到元大都(北京)。
元朝以功授官,阿老丁(也有称曷老丁)年老不愿仕,特赐田宅留京奉朝请。丁鹤年的祖父苫思丁、父亲职马禄丁、大哥吉雅谟丁、二哥万户烈胆、三哥阿里沙均走上了从政之路,先后官至临江路达鲁花赤和武昌达鲁花赤(蒙古和元朝的官名,为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以及昌国州任知州、武将、翰林应奉等。
丁鹤年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幼时就读于南湖书院,学习儒家经典,17岁即精通《诗》、《书》、《礼》而负盛名。然而,青年的丁鹤年不求仕进而厉志为学,当父亲想让他世袭荫叔父桓州的官职时,鹤年推辞说:“吾宗固贵显,然以文学知名于世者恒少,吾欲奋身为儒生,岂碌碌袭先荫,苟取禄位而已耶?”公元1352年,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入了武昌。年仅18岁的丁鹤年从武昌徒步到浙江定海,官府曾先后几次推荐他出来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他除了继续写诗以外,还在以“善药食(药膳)、长乐饮(保健药汤)”而闻名于大都的曾祖父阿老丁的影响下苦研岐黄(中医)之术,医术渐精,因此,逃避反“色目(回族)人”的运动中,丁鹤年宁肯浪迹江湖,以教书、行医为生,也不愿回去做官。
丁鹤年的诗在元末明初独树一帜,广为流传,不仅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有较大影响。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坦先生在他的《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中说:“萨都剌之后,回回教诗人首推丁鹤年。”
世人没有想到的、就连丁鹤年自己可能也没想到的是,转辗流离了大半生的他竟然带着儿孙回到了祖居之地,开起了药铺,“行神农之遗术,弄岐黄之传技”。
已是古稀之年的丁鹤年之所以要开办药铺,有三个原因:
一是了却祖辈夙愿。前面说过,丁鹤年的曾祖父阿老丁“善药食(药膳)、长乐饮(保健药汤)”而闻名于大都,他的祖父以及父兄也都有较深的医药造诣,在做官的同时,亦运用医术为辖地百姓诊治,尤其是其父职马禄丁、长兄吉雅谟丁更是政绩和医名并重,因此,职马禄丁解官之日,武昌百姓为他建立了“种德堂”;吉雅谟丁因公殉职后,也被列入了《名宦传》。而丁鹤年承家风,深得回汉医药之精髓,养生之真谛,而且在游历中积累了许多民间验方、丹方,收集了许多民间中草药。他一路行医治病的同时,游历名山大川,拜访名人圣士,谈诗论道,切磋易理,探讨养生之法,通过总结自己的医疗实践经验分析阴阳理论对人们养生之道指导意义,并逐步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这就使他打下了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功底,加之他擅长中药的炮制之法,在处方的炮制上推陈出新,独辟蹊径,富有创造性,所以他留传下来的不少古方、偏方、秘方,都很有实用价值,与社会上、市面上、江湖上所流传的一般配方不同。他行医于战乱,因此所接诊的患者很多为战乱中所得外伤、瘟疫流行中传染所得的瘟病和因长期饥寒交迫所得的虚衰之症,使他在这几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从祖传的验方中发展而来的刀伤药、愈骨散、辟瘟汤等用于治疗和预防效果更加显著,种类也更丰富。这些都为日后他创办鹤年堂,开创独具特色的鹤年堂养生理论打下了基础。
“大隐为医在市廛,千金秘诀自家传。昔时曾起龙归海,今日还将鹤引年。旧炼丹炉留宿火,新开药圃灌春泉。一门父子神仙似,何必壶中别有天?”把丁氏家族医药养生造诣传承下去,也是丁鹤年家族几代人的夙愿。
二是为民众解除病痛。丁鹤年在几十年漂泊流离的生涯中,深刻体会到劳苦大众缺医少药的痛苦,决心用自己的医术和良药为劳苦大众减轻和解除病痛,殷切地希望人民群众能够过上“化行沧海独升平”的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丁鹤年把药铺取名为“鹤年堂”,既有以自己名字命名以却祖愿的含义,更有内含《淮南子.说林》中“鹤寿百岁,以极其游”的意思,同时也取汉族民俗“松鹤延年”之意,表明了他开办医药铺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健康长寿,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丁鹤年以七十高龄开办鹤年堂,既体现出他作为一代诗人特有的激情豪放,也饱含儒学之士命忧天下之风骨,有着强烈的大丈夫当做以兴天下的大事而流芳百世的追求。
三是承袭祖产。据考证,当时朝廷特赐阿拉丁的田宅就在菜市口,其大概占地面积,西至现在的宣武门外大街、东至现今的南新华街,深宅大院,蔚为壮观。
然而,从丁鹤年的祖父苫思丁开始,一直外放做官,祖宅渐渐人稀物少,祖父累官至临江路达鲁花赤,就是当时专掌民政的官员,父亲职马禄丁,任武昌县达鲁花赤,直到丁鹤年70岁回到北京时,其祖宅只剩下不大的一个院落了,然而,正是这个不大的院落,却成就了北京一个标志性地名——菜市口的辉煌,也成就中国会馆历史的辉煌,更成就了中华医药养生600年的辉煌。
回到祖居之地的丁鹤年,把余下的祖宅重新进行了修葺,改造成了前店后厂的药铺,命名为“鹤年堂”,并亲自题写了“鹤年堂”匾额悬挂在正厅的大门之上。
鹤年堂开业之初,丁鹤年就定下了“悬壶济世、以民为本”的经营理念。不仅北京当地的民众都去鹤年堂看病取药、包括很多外地来京赶考的穷书生、甚至一些来京公干的外地官员都来找他,而他除了收取一些草药的成本外,问诊、开方均免费,时间不长便声名遐迩。
当年夏天,北京地区遭受了明朝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大地龟裂,禾苗枯萎,一群一伙的灾民拖儿带女,流离失所,贫病交迫…… 明朝虽实行“官医”制度,在各地设有所谓“惠民药局”,配有医官,但这种药局所挂出的“给军民贫病者医药”的招牌,不过是骗人的。穷人是一点儿“恩惠”也得不到的。许许多多的贫病者总是被推出门外,他们只好络驿不绝地到菜市口来找号称“平民药局”的鹤年堂求医问药。
从旱灾发生后,丁鹤年便起早贪黑地为乡亲和远方上门的患者治病。设在菜市口东南角的鹤年堂药铺,整天挤满了病人和他们的家属。丁鹤年总是热心的接待,认真给他们诊脉、开方、配药,对一些付不起药费的穷人,还免费把药送给他们。
经过600年的传承,如今的鹤年堂,已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京城养生老字号、历史悠久第一家”;其694个养生秘方、技艺也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正在为实现“中国人的健康梦”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下一篇: 老北京的故事(三八七)鹤年堂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丁鹤年
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