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喉咙处痰多如何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痰多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中医辨证治痰多,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1、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

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0克,白前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0克,银花12克。

3、热痰: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

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生石膏30克,黄芩10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4、湿痰: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l0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15克,苍白术各10克。

5、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麦冬、天冬各l0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6、化痰的中成药:

(1)、鲜竹沥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

(2)、复方竹沥水(祛痰灵):每日3次,每次2支。

(3)、痰咳净:每日3次,每次1匙。

 中医治痰方法

一、燥湿化痰

二陈汤(陈皮、半夏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一两半,姜五片)虽然功专燥湿化痰,但有时嫌其力量不足,常加用芳香、温燥、行气、祛痰之品。如:

1、香砂二陈汤(《证因脉治》):二陈汤加藿香、砂仁。功用醒脾行气,燥湿化痰。可用于夏季感冒挟湿和支气管炎等。

2、枳砂二陈汤(《丹溪心法》):二陈汤加枳实、砂仁。东南方人多湿热生痰,朱丹溪倡用此方治之。

3、六安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主治寒痰壅滞所致胸胁支满、咳嗽气喘、心悸、眩晕等症。

4、导痰汤(《济生方》):二陈汤加南星、枳实。主治痰厥、眩晕,胸胁胀满,吐逆喘嗽,食欲不振等。

另有加味导痰汤(《张氏医通》),系导痰汤加人参、白术、黄芩、黄连、瓜蒌霜、桔梗、竹沥。主治湿热痰饮及眩晕。

5、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导痰汤加苍术、香附。主治胸闷咳嗽,食欲不振,肥胖症,不孕症,带下病,瘕积聚等。

6、启宫丸(《经验方》):二陈汤去甘草,加苍术、香附、神曲、川芎。主治妇女肥胖不孕,带下稠多和月经不调

7、渗湿清痰饮(《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白芷、香附。主治带下稠多,眩晕气喘及肥胖症。

8、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半夏、橘红、炒甘草、生姜、大枣、藿香、姜厚朴、苍术。主治伤寒,瘴疫,霍乱吐泻及胃肠炎等。

9、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藿香、陈皮、半夏曲、茯苓、炙甘草、紫苏、白芷、大腹皮、炒白术、姜厚朴、桔梗。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湿滞,寒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症。

10、杏苏散(《温病条辨》):二陈汤加杏仁、苏叶、前胡、桔梗、枳壳、大枣。主治外感凉燥,头痛恶寒,鼻塞咽干,咳嗽痰稀,脉弦,无汗。

11、止咳丸(市售成药):二陈汤加桔梗、枇杷叶、苏子、荆芥、枳壳、马兜铃、前胡、杏仁。主治咳嗽头痛,气逆多痰。可用于感冒和支气管炎。

二、清热化痰

凡遇痰热或痰火之类的病症,常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伍以清热之品治之。如:

1、清气化痰丸(《医方考》):二陈汤去甘草,加黄芩、瓜蒌、枳实、杏仁、胆南星。主治痰热内结,咳痰黄稠,甚则气急,呕恶,胸膈痞满,或发热,或惊悸失眠,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竹沥达痰丸(《古今医鉴》):二陈汤方用生姜汁,加人参、竹沥、大黄、黄芩,礞石、沉香。主治正气虚损,实热老痰。

3、化坚二陈丸(《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用生甘草,加黄连、白僵蚕。主治霰粒肿。

4、加味二陈汤:(1)《医宗金鉴》方: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主治舌下痰包。(2)《沈氏尊生书》方:二陈汤加苍术、羌活、黄芩,治疗湿阻、湿疟。(3)另有一方为二陈汤加当归、枳实、桔梗、杏仁、高良姜、缩砂仁、木香、肉桂,治疗痰饮咳嗽。

5、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青蒿、黄芩、仙半夏、陈皮、赤茯苓、竹茹、生枳壳、碧玉散。主治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或干呕泛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6、抑肝和胃饮(《中医临床手册》):法夏、陈皮、竹茹、苏叶、黄连。主治妊娠呕吐。

7、橘红丸(市售成药):二陈汤加贝母、麦冬、杏仁、生石膏、瓜蒌皮、生地黄、桔梗、苏子、紫菀、款冬花。

主治咳嗽气喘,痰白粘或黄稠。

三、治风化痰

二陈汤配伍平肝息风药,可治疗因风痰上升头目,横窜经络所导致的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

1、半夏白术天麻汤:(1)《脾胃论》方:二陈汤加苍白术,天麻、黄柏、干姜、黄芪、人参、泽泻、神曲、麦芽。功用补脾化痰,祛风燥湿。主治太阴痰厥、头痛眩晕、虚风内作。(2)《医学心悟》方:二陈汤加白术、天麻。主治痰饮上逆,眩晕头痛。

2、清痰降火丸(《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减茯苓,加大黄、僵蚕、连翘、桔梗、天麻、酒黄芩、薄荷、白芷、礞石。主治风毒袭脑或痰热生风所致头痛、颜面疙瘩、颅内轰鸣等症。

四、开窍化痰

痰浊闭塞气机,可造成意识障碍,即所谓“痰迷心窍”。证见神昏谵语,惊痫,晕厥等。在二陈汤基础上,加用远志、菖蒲、琥珀、辰砂等,可收开窍化痰之功。如:

1、涤痰汤(《济生方》):二陈汤加枳实、南星、竹茹、大枣、人参、菖蒲。主治中风昏,舌强失语。

2、清心涤痰汤(《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麦冬、黄连、菖蒲、南星、竹茹、枳实、酸枣仁。主治慢惊风,虚中挟热,身热口渴,气粗,烦躁,痰涎上泛。

五、消导化痰

二陈汤配伍消导化积之品,可助胃肠机能的恢复,治疗痰饮食积。如:

1、保和丸(《丹溪心法》):二陈汤减甘草,加连翘、山楂、莱菔子。主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腹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食疟下痢,脉滑,舌苔厚腻而黄,或大便泄泻,食疟下痢,脉滑,舌苔厚腻而黄。用于消化不良。

2、大安丸(《丹溪心法》):即保和丸加白术。治小儿消化不良。

3、二陈平胃散(《沈氏尊生书》):二陈汤加苍术、厚朴、山楂、神曲、砂仁、草果、枳实。主治宿食不消。

4、二术二陈汤(《张氏医通》):二陈汤加生白术(姜汁拌晒)、苍术(麻油拌炒)。主治脾虚痰食不运。

5、和中丸(《医学心悟》):二陈汤减甘草,加枳实、白术、神曲、麦芽、扁豆、山楂、香附、砂仁、丹参、五谷虫炭、荷叶。主治腹内包块或兼寒热、纳差神疲。

6、大和中饮(《中医临证备要》):二陈汤减茯苓、甘草,加木香、厚朴、枳壳、泽泻、干姜、山楂、麦芽、砂仁。主治湿食停滞,食欲不振。

7、橘半枳术丸(《医学入门》):橘皮、半夏、麸炒枳壳、白术。主治脾虚停痰,饮食不消,气滞痞闷。

六、养血化痰

法则两种:一是活血化痰,所谓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二是补血化痰,所谓血虚生燥痰,补血可润燥。二陈汤加活血或补血药,具有养血化痰之用。如:

1、芎归二陈汤(《中医临床手册》):二陈汤加川芎、当归。主治肥胖多痰,胸闷腹胀,月经后期,白带较多。

2、加味四物二陈汤:即芎归二陈汤加生地、赤芍、丹皮、红花、香附、海藻。主治闭经。

3、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当归、熟地。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壅盛,咳喘呕恶。

七、行气化痰

痰随气结,又随气逆。庞安常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二陈汤中,只有陈皮属理气药。因此,每遇气痰郁结的病症,便显得理气之力单薄。所以临床用于治疗气痰郁结之证,常配伍行气开郁药物。如:

1、开郁二陈汤(验方):二陈汤加苍术、木香、香附、川芎、青皮、莪术、槟榔。主治胁胀腹痛,胸闷不适,情绪忧郁,食欲不振,痰浊流注和经闭不行。

2、丁香柿蒂散(《济生方》):二陈汤配伍丁香、柿蒂、高良姜、人参。主治胃寒呃逆。

3、竹茹汤(《大生要旨》):二陈汤减甘草,加苏梗、藿香、黄芩、枳壳、炒白芍、竹茹。主治忧郁,呃逆,呕吐。

4、竹茹汤(《本事方》):系二陈汤减茯苓,加竹茹、山栀、大枣、枇杷叶。主治胃热呕吐。

5、七气汤(《三因方》):二陈汤减甘草,加厚朴、紫苏、桂心、白芍、人参。主治头昏咳嗽,胸腹冷痛,肠鸣泄泻。

6、通气散坚丸(《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桔梗、川芎、当归、天花粉、黄芩、枳实、胆南星、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主治气瘿。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机能亢进。

7、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二陈汤减茯苓,加炒苏子、姜厚朴、肉桂、前胡、当归。主治痰涎壅盛,咳嗽短气,胸膈满闷,咽喉不利等症。

8、顺气导痰汤(《中国医学大辞典》):二陈汤加胆南星、枳实、木香、香附、乌药、沉香。主治痰结胸痛,喘咳上气。

八、益气化痰

这里所谓益气,重点在于固卫气和补中气。因为肺合皮毛,卫气充沛,则腠理固密,虽遇气候变化,而能自稳适应,肺脏清虚质地和肃降功能有序不乱,便不能成为贮痰之器。又因为中气充足,自能升清降浊,水谷得以运化,精微得以吸收,脾脏便不致于成为生痰之源。平素卫表虚弱、脾胃不健之人,每易患痰证。在化痰之时,顾护卫气和补益中气,不仅可以迅速控制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改善机体反应性,减少或避免痰证再发。

1、参苏饮(《和剂局方》):二陈汤加人参、紫苏、大枣、桔梗、葛根、前胡、枳壳、木香。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畏寒发热,头痛鼻塞,恶心呕吐,胸闷咳嗽,咯痰不爽,舌苔白滑,脉弱。市售成药名参苏理肺丸,用于支气管炎。

2、补气运脾汤(《医学统旨》):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砂仁、大枣。主治噎膈、气阳虚惫。

3、温中补脾汤(《医宗金鉴》):二陈汤加人参、黄芪、白术、干姜、附子、肉桂、白芍、砂仁、丁香。主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神疲乏力等症。

此外,益气化痰类方剂涉及二陈汤者,尚有六君子汤(《医学正传》)、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加味六君子汤(《医宗金鉴》、《万氏妇科》)、归芍六君子汤(《中医临床手册》)等。归芍六君子汤加煅瓦楞、蛇舌草、半边莲,改橘皮为橘叶,治疗肝癌,含有益气血、散痰结、抗肿瘤之意。

 
痰症选方

1、二陈汤

统治痰饮之症,谓其健脾燥湿,化气和中也。陈皮、半夏各25克,白茯苓15克,甘草75克。为散剂,内服,每次服20克,水一盏,姜五片,煎汤送服。加南星、枳壳,名导痰汤;加南星、黄芩、黄连,名润下丸,以盐水拌煮诸药,故名润下,治痰热症。

2、新制润下丸

降痰极效。陈皮200克(以盐水拌煮透晒干为末),炙甘草50克,水酒糊丸绿豆大,清茶下。

3、半夏丸

治肺热咳嗽生痰。栝蒌仁、熟半夏等分,各为末,和匀,淡姜汤丸。

4、神术丸

治膏粱郁结,胃槁肠燥,凝痰不顺,将成噎膈者。茅山苍术25克,生芝麻(水研)25克,大枣十五枚(水煮),以术为末,捣二味为丸,加真广皮25克,更效。

5、四制化痰丸

治肥人因醇酒浓味,肺胃上口有痰生火者。半夏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生姜、黄连煮,一分用知母、贝母煮,一分用人参、杏仁煮,一分用桔梗、桑皮煮,各拣去余药,单用半夏为末,水糊丸。

6、汝言化痰丸

治肺家老痰在于喉中,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栝蒌、杏仁、海粉、桔梗、连翘、五倍子、香附、蛤粉、瓦楞子、风化硝以姜汁少许,和竹沥捣入药,加蜜丸,噙化,或作小丸,清茶下。

7、抑痰丸

治痰结胸喉,用此顺降,功与化痰丸相似,而药味简要,可摘入煎剂中用之。栝蒌仁一两,贝母六钱,半夏三两,以蒸饼丸如麻子大,每服百丸,淡姜汤下。

8、黄栝蒌丸

治食积痰饮,胸膈胀闷,吐痰如胶,或五更发咳之症。栝蒌、半夏、山楂、神曲等分为末,以栝蒌水丸,竹沥和淡姜汤下。

9、搜风化痰丸(丹溪)

治风痰,半身不遂,歪斜蜷挛,颠狂眩晕之症。胆南星二两,僵蚕一两,白矾一两,天麻一两,荆芥一两,白附子,陈皮、辰砂各五钱,半夏一两,上为末,姜汁丸,以辰砂为衣,每服四十丸,淡姜汤下,瘫痪症,酒下。

10、千缗汤(大全)

半夏(七个),皂角(去弦皮),甘草(各一寸),生姜(如指大),水煎。

11、黄芩利膈丸

治热痰,眩晕,嘈杂,吞酸,呕吐,咯痰青黄色者。生黄芩、炒黄芩各一两,半夏、泽泻、黄连各五钱,南星、枳壳、陈皮各三钱,白术二钱,蒸饼丸。

12、星半蛤粉丸

治湿痰,倦怠痿弱,泻利肿胀,上为咳嗽,下为白浊之症。南星、半夏、苍术(九蒸洗)、白术各一两,蛤粉二两,橘皮一两半,神曲糊为丸,姜汤下。

13、中和丸

治湿热气痰。苍术、黄芩、半夏、香附姜桂丸(洁古) 治寒痰,南星半夏 官桂(各三两)为末,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14、茯苓丸

治中脘停痰伏饮,手臂一肢麻木不举,不可作风症虚症治者。此方主之,半夏(二两)茯苓(一两) 风化硝(二钱五分) 枳壳(五钱)姜汁、竹沥和糊丸。

15、控涎丹

治痰涎在心膈上下,使人胸背手足颈项腰胁引痛,有似瘫痪者。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分)。

16、小胃丹

上取胸膈之痰,下利肠胃之痰,胃弱者戒之。甘遂(面裹水浸半日煮晒)、大戟(长流水煮)、芫花(醋拌瓦器内炒各五钱)、大黄(酒蒸拌一两五钱)、黄柏(炒三两)粥丸。

此方与坠痰丸,俱为脾家湿痰臌胀之剂,可与沉香化气丸相间服,则不伤元气而胀渐平。

17、坠痰丸

治湿痰在脾胃成胀满者,用此下之。黑牵牛、枳实、白矾、朴硝、枳壳、牙皂、萝卜汁丸,每服五十丸。鸡鸣时服,初则有粪,后则有痰,元气实者,每日一服,元气虚者,间一日服,以大腹和软平复为度。

18、滚痰丸(王隐君)

治一切壮实人痰滞肠胃,变成诸般奇怪之症。大黄(略蒸)、黄芩各八两,青礞石(以焰硝同黄金色)、沉香 百药煎各五钱,上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清晨白汤下,服后仰卧片时,使药气少停膈上,然后下行。妊妇忌用。

19、瓜蒂散

痰在膈上,用此吐之。瓜蒂七枚,赤小豆七粒,甘草三分,为末,每服一钱,或五分,空心,以齑汁或豆豉汤下,鹅翎探吐,令快为度。

20、润字丸

开结润肠,通痰去垢,亦可为外感家秘结症,代承气汤功用。橘红(一两)、杏仁(二两)、牙皂(一两)、前胡天花粉、枳实、山楂肉(各二两)、甘草(三钱)、槟榔(七钱)、半夏(一两)、生地黄(十二两),水发丸,空心,白滚汤下二、三钱。

21、白龙丸

治酒积有痰。半夏 滑石 茯苓 白矾(等分)神曲糊丸,

 
痰湿证的中医论治

痰湿证是指因脾虚失运,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内停所致湿浊内停,日久成痰,痰浊阻肺证,出现以咳嗽痰多,色白,胸部痞闷为主症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质稀,或吐涎沫,或痰鸣喘促,或呕恶纳呆,肢体困重,眩晕心悸,面色萎黄或虚浮,舌淡胖,苔滑腻,脉滑或缓。

一、证候诊断

咳嗽痰多,色白质稀,胸部痞闷,身困神倦,四肢乏力,口不渴或呕恶纳呆,腹胀便溏,眩晕心悸,肢重嗜卧,舌淡胖,舌白腻,苔滑腻,脉滑或缓弦滑。咳嗽痰白,易咯出或气喘;或恶心呕吐;或见头晕目眩;手足软弱无力,走行不灵或握物不牢;或见神识模糊或昏迷。符合脾虚失运,津液输布失常,或湿浊内停,蕴久成痰,痰浊阻肺的病机。多见于肥胖之人,是本虚标实,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

湿痰证可见于西医的慢性气管炎、肺心病、慢性胃炎、耳性眩晕、小儿麻痹后遗症和神经根炎后遗症等。

二、辨证分析与治疗

(一)、湿痰咳嗽证

本证因湿痰聚肺、湿痰壅阻于肺,肺失宣肃,气逆而咳为喘。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脘闷胀,或喘不能平卧,咯痰出而稍舒,或伴呕恶,舌淡苔白腻,脉滑。可见于慢性气管炎,哮喘。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常用方剂:二陈汤(半夏15g、橘红15g、茯苓9g、炙甘草5g)。

半夏辛温性燥,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而止呕;橘红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饮,既可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甘草调和诸药,润肺和中。四药共奏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之效。湿痰,加苍术、白术。寒痰,加姜汁。脾气不运而生湿,法当理气调中;水湿凝聚而生痰涎,又宜燥湿化痰;俾中焦健运则湿无由积,湿不生痰则诸证自解,此为澄本清源之法。方中半夏辛温,体滑性燥,功能燥湿和脾,祛痰降逆,标本兼顾,故为本方主药。痰之生,由于液之结,液之结,由于气不运,善治痰者不治其痰而治其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矣。故用陈皮芳香醒脾,疏利气机,协助半夏化湿运脾,使脾阳运而湿痰去,气机宣而胀满除,逆气降而呕恶止。茯苓淡能渗湿,甘能补脾,不仅引导湿从下行,亦与甘草共奏和中之效。本方半夏降逆而呕恶止,陈皮利气而胀满消,茯苓利水而眩悸除,痰消气顺而咳嗽宁,不仅针对病机,而且每药对证,配伍颇为完善。方中半夏、橘皮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名其方。

本证其他可用方剂为导痰汤(半夏6g、胆南星3g、枳实3g、茯苓3g、橘红3g、甘草2g、生姜3g)。

(二)、湿痰喘病

呼吸急促,痰鸣胸闷,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舌淡苔白腻,脉滑。由风寒暑湿邪气相干,则肺气胀满,发而为喘。又因痰气皆能令人发喘。湿痰阻肺,肺失肃降所致。主要治疗方法燥湿祛痰,降气平喘。

主要方剂:三子养亲汤(白芥子6g、苏子9g、莱菔子9g)。

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三药合用,气顺痰消,燥湿祛痰,降气平喘。痰多加半夏,胸闷加枳壳。痰阻气道以致气不下行而呈喘咳,法当祛痰降逆,痰去气自降,气降喘自平。本方用紫苏子降气行痰,走肺经以开上焦之痹;白芥子畅膈行痰,走膜腠以通三焦之壅;莱菔子消食行痰,走脾胃以消中焦之滞,三子都有理气之功,行痰之力,合而用之,能呈祛痰降逆,行气消食功效。三子各有所长,紫苏子长于降气,气逆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畅膈,胁痛胸痞者以此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食少腹胀者以此为主,偏于某证,即重用所主之药,余药为副。

本证其他可用方剂为二陈汤(半夏15g、橘红15g、茯苓9g、炙甘草5g)。

(三)、湿痰呕吐证

本证因湿痰困阻脾胃,运化升降功能失常所致。症见呕吐痰涎或痰食夹杂,脘腹闷胀,或隐隐作痛,纳呆食少,饮食失节,恣食生冷则易发,或伴肠鸣。头晕心悸,肢困乏力,苔白腻,脉滑或弦滑。多由湿痰中阻,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所致。可见于慢性胃炎。治疗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为法。

方剂为小半夏汤(半夏12g、生姜6g)。

半夏祛痰止咳,温中止呕;甘草和中减轻半夏毒性,合用温中化痰,和胃止呕。体质虚弱加党参,恶寒者加干姜,痰甚者加陈皮。小半夏汤为著名的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方,以此为主,既消已成之痰,又绝生痰之源。方中半夏祛痰降逆作用较强,用治痰饮呕吐,效果颇佳。佐生姜温胃涤饮,降逆止呕,不仅能够增强祛痰降逆之功,又能制半夏毒性,是一结构简单而又有效的古方。

本证其他可用方剂为二陈汤。

(四)、湿痰神昏证

因湿痰上蒙清阳所致。症见头晕头重目眩,身困肢倦,痰多时时咯痰,痰白粘腻,胸闷呕恶,神志模糊,语言不清,昏迷不醒,纳呆食少,体多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滑。可见于梅尼埃综合征。治疗宜健脾燥湿,化痰开窍。

主要方剂为涤痰汤(半夏8g、胆南星5g、橘红6g、枳实6g、茯苓6g、人参3g、石菖蒲3g、竹茹2g)。

半夏、橘红辛温性燥,燥湿化痰,理气止呕;茯苓渗湿利水,湿去痰去;枳实行气消满,胆南星加强半夏、橘红燥湿化痰之力,石菖蒲豁痰开窍,人参、甘草益气和中。全方燥湿理气,开窍涤痰。加僵蚕祛风化痰,加天麻、郁金熄风。治疗痰涎壅滞,舌强不能言,可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消其痰滞;二是解其强直;三是助其正气。此方即据这一构思组成。方用息风化痰的南星为主药,既祛壅滞之痰,又解舌体之强;辅以半夏燥湿祛痰,竹茹化痰通络,消解痰涎功力为之增强。陈皮、菖蒲醒脾化湿,茯苓淡渗利湿,协助南星、半夏恢复脾运,杜绝痰涎再生。痰随气升,阻于心窍,配枳实下气消痰,有令痰随气降之意。菖蒲醒脾化湿之功尚属次要,主要在于通心气以开舌窍,合诸药共呈涤痰开窍之功。复配人参、甘草鼓舞正气,助正祛邪,遂使此方成为通中寓补之法。

本证其他可用方剂有中成药苏合香丸;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9g、天麻6g、茯苓6g、橘红6g、白术15g、甘草4g、生姜1片、大枣2枚)。


三、讨论

湿痰证多因脾胃阳虚,运化失常,水液停聚,生湿酿痰,或因外感湿痰误治或失治,滞留不去而成。痰随气升,上贮于肺,肺失宣肃可发病为咳为喘;痰阻中焦,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发为呕;湿痰壅遏清阳可发眩晕;湿痰流注经脉可发为痿等,应注意辨证。

六经辨证诊治痰证5例

 
治痰证不困于病而困于方、困于药。以六经辨证为指导,运用方证辨证、药证辨证的方法,治疗痰证颇见功效。

一、肥胖病(痰湿壅滞)

林某,男,40岁,工人。身高1.68cm,体质量83kg,曾被确诊为“肥胖症”、“高脂血症”,服西药及减肥中药多月,未效。近1个月来,日趋肥胖,竟增加到93kg。刻诊:自觉全身皮肤有绷紧感,身倦,神疲,嗜睡,口淡时苦,涎多,呕恶嗳气,纳增便软,肠鸣矢气,脉缓,舌淡,苔白腻,舌苔上有痰涎稠黏。腹诊:心下痞硬,按之微微不适,大腹便便,按之松软。此为太阴类病,痰湿内蕴,脾胃气机升降受阻,使脾主肌肉、四肢之职失司。法宜调和脾胃、辛开苦降,予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20g,黄芩、党参、干姜、荷叶各10g,黄连3g,大枣3枚,炙甘草3g,山楂30g。每日1剂,共服15剂,体质量下降3.5kg,自觉神振脘舒,呕恶减少,大便成形。效不更方,仍宗上方化裁,续服15剂,体质量又降4kg,臃肿体型渐消,心下痞硬之症稍减。原方加减继服15d,体质量降至80kg。继以上方煎汤代茶,每日频服,坚持2个月,体质量降至75kg,血脂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接近正常范围。随访2年,一切正常。

按:中医认为“肥人多痰湿”、“肥人多气虚”,所以临床辨病不难。但投以何方何药?实为取胜之关键。此患者舌淡舌苔白腻而多稠黏痰涎,是典型的“半夏舌”、“干姜舌”。腹诊心下痞硬,属半夏泻心汤类证,验之“呕恶、肠鸣、便溏”诸症,符合《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山楂、荷叶是治疗肥胖病的专病专药,故加之增强疗效。

二、乳腺囊性增生病(乳癖痰核)

刘某,女,30岁,干部。患者生性乖张,结婚5年来,生育一女,但与丈夫性情不合,时时争吵。婚后两乳渐生肿块,不时窜痛,每值经水来潮之前,胀痛灼热尤甚。

刻诊:正值经期将潮,上述诸症加剧,两乳可触及鹅卵形肿块,左二右一,触之疼痛,质软可以移动。自觉口苦咽干,头眩,多梦。晨起漱口时,有龈血和呕恶感。胃脘时有胀痛,便秘多日一行。脉弦滑有力,舌暗淡红,苔黄腻。腹诊:胁下按之不适,右胁下叩之疼痛,心下至脐上痞胀,压痛明显。此为少阳阳明类病,肝郁痰凝热结。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减化裁:柴胡、半夏、浙贝母各10g,黄芩、桔梗、枳壳各6g,黄连3g,瓜蒌、夏枯草、生牡蛎各20g,玄参15g,5剂。药后乳房疼痛肿胀日趋减轻,适值经水来潮,上方加益母草15g,桃仁10g,继进5剂。服后诸症悉减,经净后,守初诊方15d,乳房肿块明显缩小,故少其剂继服40余剂,乳房肿块完全消失,腹诊正常。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乳房为少阳、阳明经所主。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呕恶,脉弦,为少阳病小柴胡汤证;心下痞满,压痛,脉滑,为阳明痰热的小陷胸汤证。乳房肿块,中医视为乳癖痰核。此案采用柴陷汤合消瘿丸于病于证均合。方中夏枯草、玄参、浙贝母化痰散结,所以辨方证与专病专药相结合,其效更捷。

三、小儿多动症(痰浊内阻)

吕某,男,10岁,学生。患儿是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母孕期无病,5年来时有喘咳、泻泄等证。患多动症已5年,平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多语多言,上课不能静坐,学习困难,畏怕考试,成绩偏差,纳呆,便结不畅,脘腹胀痞不适。

刻诊: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恶寒恶风,口淡多涎,动则自汗,形寒肢冷,脉细缓,舌淡苔薄白而润。腹诊:腹平,腹直肌挛急。证属营卫失调,痰浊内阻,为太阳太阴合病,予桂枝汤合苓甘姜味辛夏仁汤化裁:桂枝、白芍、杏仁、半夏各6g,干姜、炙甘草各3g,大枣3枚,茯苓10g,五味子5g,细辛2g,每日1剂。1个月后复诊,上述诸症明显减轻,上课时注意力能集中,纳增,大便定时。上方剂量酌减,继服3个月而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内经>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小儿多动症病因属“风”,病位在“肝”。此患者外有营卫失调,故有恶风,自汗,脉缓;内有寒痰内阻,故有口淡多涎,纳呆便涩,脘胀腹满。内外合病,上犯心肝而致神思涣散,多言多动。笔者以患者消瘦、多汗、恶风恶寒、肤色苍白、腹肌拘紧等症,诊为桂枝汤证;据肢冷、口淡多涎、时有喘咳、舌淡苔白等症,诊为苓甘姜味辛夏仁汤证,合剂而治,沉疴方除。

四、输尿管结石(痰瘀互结)

吴某,男,50岁,干部。患肾结石2年。近3d出现阵发性腹痛,肠鸣欲便,临厕难解,小便艰涩而短黄,形寒肢冷,时有自汗。B超检查:右肾积水,右输尿管上段扩张,诊为右输尿管中段结石。

刻诊:右腰部胀,叩之疼痛,腹胀拒按。脉象弦紧而不虚,舌暗淡白,苔白腻,苔上有黏痰样物。腹诊:全腹胀满,按之拘紧,右胁下延及右脐旁痞硬不适,重按而痛。病为痰瘀凝结成石,属太阴证,颇合大黄附子汤与芍药甘草汤证。生大黄(后下)、附子(先煎)各10g,细辛3g,白芍30g,炙甘草6g,2剂。急煎顿服,药后腹部胀满疼痛逐渐消失,随之畅排二便。全身舒畅,神倦欲眠。3d后再服1剂,诸症若失,腰部叩之不痛,腹部按之如常。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为痰瘀成石,久寒结实。患者腹部剧痛,形寒肢冷,舌暗淡白,苔白腻,脉弦紧,是寒之明证;腹痛拒按,腰痛畏叩,二便不畅,脉不虚是实证之象。“胁下偏痛”、“腹肌拘紧”、“阵发性痉挛样疼痛”、“脉紧”等符合大黄附子汤与芍药甘草汤证。’

五、癫痫(痰蒙心窍)

王某,男,33岁,干部。5年来患者经常昏倒、抽搐,无明显诱因,常一月数发。经神经内科检查,确诊为癫痫。

刻诊:体型消瘦,面色苍白,时有腹痛,便溏夹有黏液,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色黄而短。发作时先觉背后发冷,旋即昏仆不知人,继而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历时5~10min,醒后乏力,畏寒形冷,头眩心悸,时有颤抖。舌淡暗,形大质嫩,苔薄白腻,脉沉弦。腹诊:腹肌菲薄,扁平,两腹直肌拘急,心下悸动,脐上按之跳动明显。此为太阴少阴合病,阳气不足,水饮上泛,蒙蔽心窍。治宜温阳利水,通阳化饮,用五苓散合真武汤加减:附子、白芍、桂枝、猪苓、泽泻各10g,白术15g,茯苓30g,生姜3片,5剂。第3剂服后,顿觉手足与前胸后背汗出,小便爽利,头眩稍减。5剂尽服后,诸症悉减,守方再服10剂。服药期间仅小发作1次,尚觉神疲,转方为春泽汤合小剂真武汤,连服3个月而痊愈,随访6年,未见复发。

按:患者消瘦,面色苍白,自汗,腹肌菲薄,按之拘紧,符合桂枝汤证;背冷,心下悸动,下肢浮肿,小便不利,为典型的五苓散证;形寒肢冷,腹痛,头眩,心悸,筋惕肉明,为真武汤证。脉症、舌象均符合痰证,故投五苓散、真武汤合剂而愈。后因邪去正虚,故加党参并小其剂而全功。此病治疗,如仅从病因出发,不作方证、药证的具体分析,恐怕不能中鹄。

中医辨痰

 
中医将痰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可吐出,故狭义的痰又称外痰。广义的痰指内痰,内痰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途径和规律,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这种液体一般不咯出,而留伏在体内产生病变。“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因而可产生各种病证。

●某些中青年妇女,形体丰满肥胖,食欲旺盛,妇科检查,没有发现与不孕有关的病理变化。但婚后长期不孕,这是“痰阻胞宫”不孕,通过以化痰为主进行治疗,可以祛痰而使之孕育。

●有的人周身皮下出现结节或肿块(也有仅仅在颈项和肢体的某些局部发生),经细胞学检查并非恶性肿瘤。这种病证称为“痰核”或“痰结”。如常见到的颈淋巴结核、皮下脂肪瘤等。中医按化痰散结医治可起效。

●有的人肢体某一部位发热,有的人一些部位凉冷如冰,或肢体某些地方麻木不知痛痒,而精神、食欲均好,经检查并无阳性指征,这就是内痰阻遏气血运行而产生的病证,通过化痰,可以收效。

●有的人常年头痛、头重如裹,闷重不适,遇阴冷天病证更为严重,舌苔白腻,厌食油腻和多饮水,这是痰气上注于脑,阻碍头部清气正常运行的病变。称为“痰厥头痛”或“痰湿头痛”。这类病人中,有的血压较高,但长期服降压药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头重、头痛的症状得不到改善。如果按中医化痰的方法治疗症状则可很快消失。

●有的人肝脏或脾脏肿大,胀闷不适,并兼有面色灰暗、食欲不振等证。肝功能检查可见轻微不正常,所以常按慢性肝炎治疗,但效果并不好,肝脏肿大、胸闷不适的病证中,有一些是痰、瘀交阻,中医称之为“肥气”,如按化痰活血治疗,则肝脏肿大、胀闷等证可逐渐消失。

●有的人皮肤溃疡、糜烂,常年渗流黏稠痰水,但不特别瘙痒、灼热,这就是“流痰”之证。这种病用抗菌消炎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以化痰为大法,却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有的人咽喉中整天如塞败絮,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者时有时散,而实际上咽喉处并无实物可见,这是痰气阻滞于咽喉,多因情志抑郁不畅所引起。治疗这种病也要化痰解郁,方可收效。

●有的人身体尚好,但多吃腥荤油腻食物则感恶心或呕吐。这是因为脾胃虚衰,腥荤油腻食物容易转化为内痰的缘故。有的人一闻腥荤油腻之气,甚或一看到腥荤油腻食物就恶心、呕吐,这是脾胃虚弱、痰湿内盛的反应。这类病人以健脾和胃化痰的方法治疗,恶闻腥荤油腻之证即消。

●有的人大便并不干结,但常年不爽或便中夹黏液,人们常将这种大便不爽称之为“习惯性便秘”。这是痰浊与肠中津液互相胶着遏阻,因而不能顺利排便,只要进行温化痰浊,大便即可通畅,收效很快。

中医痰病学说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由于痰病涉及临床各科,所以我国古代医家提出了“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及“痰之为病,变幻百端”等学术见解。又因痰病、痰证的临床表现离奇古怪,故又有“痰多怪病”之说。《濒湖脉学》:“痰生百病食生灾”,可谓一语中的,对痰病的广泛性作了高度的概括。

 
五脏之痰

 
生于脾,多腹痛膨胀,或二便不通,名曰清痰;或四肢倦怠,或久泻积垢,或淋浊带淫,名曰湿痰;若挟食积痰血,内成窠囊癖块,外为痞满坚硬,又名食痰;留于胃脘,多吞酸嘈杂,呕吐少食,噎膈嗳气,名曰郁痰;或上冲头面烘热,或眉棱骨作痛,名曰火痰;若因饮酒,干呕嗳气,腹痛作泻,名曰酒痰。

升于肺,则塞窍鼾睡,喘息有声,名曰中痰;若略有感冒,便发哮嗽,呀呷有声,名曰伏痰;若咽干鼻燥,咳嗽喉痛,名曰燥痰;久之凝结胸臆,稠粘难咯,名曰老痰;七情过多,痰滞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胁痞满,名曰气痰。

迷于心为心痛惊悸,怔忡恍惚,梦寐奇怪,妄言见祟,癫狂痫喑,名曰惊痰。

动于肝,多眩晕头风,眼目歙动,耳叶搔痒,左瘫右痪,麻木蜷跛,名曰风痰;停于膈上,一臂不遂,时复转移一臂,蓄于胁下,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名曰痰饮。

聚于肾,多胫膝酸软,腰背强痛,骨节冷痹,牵连隐痛,名曰寒痰,又名虚痰。
来源: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zhaodongqi_976053920.htm

----------------------------------------

小儿鼻窦炎是常见的儿科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如不积极的治疗甚至会影响到小儿的日常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中医介绍,对于小儿鼻窦炎的治疗,利用食疗法可以是疾病得到有效缓解。

鼻窦炎是鼻窦部发生化脓性炎症的一种疾病,累及的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临床上把鼻窦炎分为急、慢性两类。常见症状为,鼻流浊涕而量多,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内黏膜红赤或淡红、肿胀,在两眉间或颧部有压痛等。

肺气虚寒型:常见鼻塞、多黏脓性涕、嗅觉减退,稍遇风寒等刺激,鼻塞及流涕加重,并有疲倦、气短、头晕或有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

参苓粥,党参20克,白茯苓20克(捣碎),生姜10克,白芷6克,粳米100克。先将党参、茯苓、生姜、白芷浸泡30分钟后,水煎去渣取药汁,用药汁煮粳米,粥熟时服用。

北芪炖乳鸽,北芪20克,怀山药15克,红枣8枚(去核),生姜3片。将乳鸽去毛与内脏,与上述药物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文火炖3小时,调味吃肉饮汤。

脾气虚弱型:常见鼻塞、多黏脓性涕、嗅觉减退、少气乏力、食少腹胀、面色苍白、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白术苏叶猪肚粥,白术30克,苏叶10克,猪肚100克(切片),生姜2片,粳米100克。先将白术、苏叶煎熬取汁,同猪肚、粳米煮粥,最后加入生姜等配料服用。

扁豆芡实山药粥,扁豆30克,怀山药30克,芡实30克,粳米60克,同煮粥食。每日1次。

鼻炎大多是着凉感冒引起的,所以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如晨跑、游泳、冷水浴、冷水洗脸等都可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寒冷的耐受力。

来源:http://www.xywy.com/zy/fk/zyek/760351.html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地址: http://www.niaochao2008.com/trackback.asp?tbID=1333
Tags: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401
 
扫码领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