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010

业1:
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B 5C 6C 7A 8A 9C 10 C 11B 12B
多项选择题:
1BCD 2BCD 3ABC 4ABD
 简答和论述见学习指导


作业2:
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C 5C 6B 7B 8B 9A 10 A 11B 12A
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CD 4ABCD
 简答和论述见学习指导


作业3:
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C 5C 6A 7A 8C 9A 10 B 11C 12C
多项选择题:
1AB 2ABCD 3ABCD 4ABCD
 简答和论述见学习指导

作业4:
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B 5B 6B 7A 8A 9B 10C 11C12A
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C 4ABCD
 简答和论述见学习指导
(本章论述题可以从网上查找)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指什么?
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依据。主要是指: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并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的概括,邓小平理论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第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第八,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第九,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3、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答:“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星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答: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形成一些基本的历史经验,其中三条尤为重要: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的力量;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6、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答: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答: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实现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面,所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8、简述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答:第一,确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9、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意义在于:⑴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⑵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⑶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10、应如何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揭示客观存在的本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为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基础。
11、应如何理解“理论联系实际”问题?
答:⑴理论联系实际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必须掌握理论;二是必须了解实际;三是必须使二者紧密结合。这种结合的结果,既要解决实际问题,又要作出新的理论性创造。⑵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本国的实际状况,正确认识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特点,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上应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倾向;一种是轻视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狭隘经验主义。二者都以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为基本特征。
12、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3、为什么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本质特征?
答: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本质特征是因为,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适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趋势。我国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面临着世界范围的越来越激烈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要坚持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自身的发展中体现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点,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加速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现代化。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民族复兴。
1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答: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这两条原则是有机统一的,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就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就不可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没有共同富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难以确立。正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两点,从根本上体现着社会主义所特有的本质特征,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了。
15、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⑴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⑵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生产力;⑶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6、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17、简述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
答: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坚持我们国体的无产阶级性质。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坚持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⑷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正确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18、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答:⑴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⑵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⑷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9、简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答:⑴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⑵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⑶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0、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答:⑴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⑵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大局,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21、简述当代中国改革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⑴旧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造成人民贫困、国家落后的事实,迫使我地必须改革。⑵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革。⑶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前进的内在要求。
22、简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答:⑴我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⑶加入贸易组织也是严峻的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⑷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说机遇大于挑战。
23、怎样正确理解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相互关系?
答:实行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性质和具体国情,决定了经济建设的立足点必须坚定不移地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⑵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主要依靠本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努力去奋斗,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二者不能划等号。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它本质上是统一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两者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4、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25、简述效率和公平的辨证关系?
答:⑴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⑵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⑶效率优先,即公平应当服从效率。
26、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⑴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⑵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和存在着复杂的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⑶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⑷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7、如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⑴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28、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⑴市场经济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的,不涉及经济成分的性质,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市场关系中相互联结,不可分割。⑵市场经济是以不同产权主体的存在为前提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多元产权主体的形成,并能加速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及原材料的供应,非公有制经济的灵活机制,较强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9、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其政治实践活动中构成的文明成果,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30、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⑴努力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⑵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⑶依法治国还要加强对执法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水平,并且要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以及按照“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推进改革。
31、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如何?
答:⑴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⑵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⑶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3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中国采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是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因为: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⑵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3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任务是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培育“四有”公民。
3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⑴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⑵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⑷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5、如果理解“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辩证关系?
答:⑴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是统一的,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⑵“二为”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总目标和总方向,“双百”是实现“二为”目标和方向的必由之路。离开“二为”谈“双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会迷失方向;离开“双百”谈“二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就不可能落到实处。⑶我们应防止和反对把二者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
36、“四有新人”的内涵是什么?内在的关系如何?
答:“四有公民”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对国民素质的具体要求,其内涵是:第一,有理想;第二,有道德;第三,有文化;第四,有纪律。
关系:“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法制纪律观念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37、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题,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此我们应该:⑴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因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母体和载体,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⑵以开放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为民族精神注入新内容。⑶要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
38、现阶段我们党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答:党领导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是现阶段我们党的三大历史任务。
3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答:2005年2月,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⑴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⑵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⑷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41、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党的十七大提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
⑴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⑵社会就业更加充分;⑶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⑷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⑸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⑹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42、“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43、“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⑴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一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的前提。⑵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⑶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稳定的局面。
44、“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⑴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⑵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⑶“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果。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45、什么是“九二共识”?
答:1990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协会,台湾成立了海基会。1992年11月16日,再会在事务性协商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从而促进两岸协商不断进展,并最终促成了1993年4月两会会长汪道涵与辜振甫的会谈。
46、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⑴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⑵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⑶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47、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主张是什么?
答:⑴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⑵明确定义两岸关系的现状,提出“反独”、“遏独”是当前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⑶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与法律框架。⑷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为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8、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⑴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⑵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⑶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⑷南北矛盾突出。
49、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⑴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50、 谈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识。
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谈话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最初是用来处理民族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起初的创始国是中国、印度、缅甸。目前,它在国际上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51、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在新世纪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为此,我们的基本任务是:⑴进一步推动同发达国家关系的发展,致力于全面建立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⑵努力营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⑶继续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把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推进到令人满意的新阶段。⑷积极开展首脑外交和多边外交,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⑸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⑹加大涉台外交斗争力度,遏制台湾当局的“务实外交”。
52、世界多极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哪些历史机遇?
答:⑴世界多极化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外交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⑵有利于我们团结和联合大多数国家的人民共同推动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发展;⑶有利于我们反对霸权主义各强权政治;⑷有利于我们防范和击败各种“分化”和“西化”中国的图谋;⑸有利于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53、为什么要改善党的领导?
答:⑴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形势变化对我们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法等提出相应改变的要求,为了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使我们的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⑵改善党的领导是克服自身缺点的需要,具有克服和纠正我们党目前自身状况存在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的现实针对性。
54、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答:一方面,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对于党内外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另一方面,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要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使党能真正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克服自身建设中的种种缺点和不足。这两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55、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答:毛泽东党的七大上概括为: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⑵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⑶自我批评的作风。




[本日志由 admin 于 2010-06-09 06:30 PM 编辑]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地址: http://www.niaochao2008.com/trackback.asp?tbID=653
Tags: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3636
 
扫码领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