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中国制造”何以比国外贵?

       时寒冰

    出国购物,最大的感慨是,标注“MADE IN CHINA”的商品,不仅质量有保障,而且,价格比国内便宜好多。到美国时,我曾经对十几种商品的价格与国内进行比较,发现价差最大的超过了50%。也难怪,国人为何在国外一掷千金,大包小包往回拎了。
    问题是,“MADE IN CHINA”的商品,漂洋过海,何以比国内还便宜呢?
    这是一个奇怪但并不有趣的现象。畸形的现象,必有畸形的根源。
    商品在出厂以前,并没有明显区别。区别在出厂后。
    国内的商品虽然没有远渡重洋,但是,历经重重运输关卡,运输成本外加各种乱罚款、乱收费,累加起来,比国际运输路线更昂贵。据报道,全世界收费公路14万公里,其中有10万公里在中国,占了全世界70%。交通部规定40公里设一收费站,而有些地方政府规定,高等级公路每20公里甚至更短路程就可设1个收费站。收费站的密集发展挤压了原本作为公共产品存在的免费公路的空间,提高了商品的运输成本。更有甚者,一些职能部门滥用权力,动辄对运输车辆敲诈勒索,所有这些成本,都被转嫁给了消费者。
    过了公路关卡,面临着高昂的进场费。商品无论进入商场还是超市,就面临着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促销费、年节费、毛利补差、条码费、端头费等等,另外还有促销活动中的条幅、花篮、空飘、地贴、墙贴、灯箱、DM特别广告、人员管理等费用。除此,还有各种暗箱操作的费用,否则,自己的商品就可能被摆放在极偏僻的位置。无孔不入的腐败,加大了中国整个经济体的运行成本。
    由于商场、超市收取了远高于国外同业者的费用,获取了更高的利润,根据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理,这些都被纳入到价格当中,转嫁给了消费者。
    再一个是由诚信缺失增加的成本。国外的商家与生产厂家打交道,诚信度一般都比较高,合同一旦签订,大都会认真执行。这大大减少了交易成本。而生产厂家与国内的商家打交道,经常面临着账款拖欠,迟迟追讨不回的风险。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厂家大都会提高价格,而这些成本也基本上都转嫁给了消费者。
    除了这些原因,货币是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或者说,是一个最根本性的因素。不妨以中美两国的货币量做比较。2010年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为67.39万亿元(折合9.9万亿美元),2010年6月末,美国M2是8.6万亿美元。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比美国多出1.3万亿美元。截至今年11月,中国的M2已经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71.03万亿,比美国已高出20%多。成为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货币总量最多的国家。
    这意味着,同样的商品在中国所对应的货币量,远远大于在美国所对应的货币量!或者说,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其实是被严重高估的,当高估的人民币兑换成相对低估的美元等外币去购物,就会感觉到物价极其便宜(人民币超发的严重性数倍于美元)。正是汇率的扭曲,使得出国后,以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后购买的商品价格反而更便宜。由此可见,人民币并无任何升值的空间。或者说,人民币升值,只是一个虚幻的假象而已。
    “中国制造”在国内比国外贵的现象,折射出来的其实是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分类:财经证券 | 固定链接 | 禁止评论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860

粮价投机与农民之苦

    时寒冰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粮食是最重要的资源,其地位无可比拟。
    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王朝的更迭,往往与通货膨胀尤其粮价的上涨有关。有研究者曾感慨道,倘若产量巨大的土豆、红薯不是在明末清初才引进,而是更早时出现,中国的历史将被彻底改写。
    因此,食品类价格上涨,城市民众倍感生活压力(贫富分化的必然结果),政府也紧张万分。于是,“国十六条”问世,意在去除粮价、菜价、肉价等的投机之翼。
    我们有必要知道,投机之翼在哪里?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一份粮价研究报告,认为:2009年,国际投机资金主要集中在能源、金属、油脂类商品中,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2010年有可能借机转投前期涨幅较小、目前价位较低的粮食品种,粮食产品的金融属性有可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推高粮价。
    果如所料,粮价在2010年,显得势不可挡。
    实际上,即使没有热钱涌入,国内的流动性问题亦不可小觑。中国货币供应量的飞速增长(媒体报道称超发43万亿元),决定着,相关资金必然要寻找流向。房价一调控,资金稍微流到农产品中去,就会激起波澜。食品类价格由此拉开上涨序幕。
    问题是,农民是粮食上涨的最大受益者吗?国内粮价常年低于国际价格的状况对农民的伤害,又有谁去真正关注呢?当以房地产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大片耕地吞噬,当怀揣暴利的开发商冷酷地转身离去,作为粮食的提供者,农民的利益被置于何处呢?
    悲哀之处在于,粮价上涨,农民难以受益。中国的粮食流通环节侵占了绝大部分利润,农民只是获取一点蝇头小利。而粮价下跌,农民则是最直接的受损者。一旦农民的积极性遭受重挫,谁来支撑起粮食的供应呢?
    当人们把矛头指向投机者的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任何炒作都面临着各种风险,一旦失败,数以亿计的资金,将灰飞烟灭。因此,在流动性充足的前提下,决定投机严重程度的其实在于风险的大小。投机者为什么敢于炒作?谁为他们提供了动力?
    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补贴一直非常高。像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农场主的收入80%左右源于政府补贴。不妨看一个具体的例子:2007年,中国猪肉价格飞涨,而同期德国的猪肉价格却远低于中国。原来,德国政府给每头猪补贴大约30欧元(折合人民币312元)。仅这一条,德国猪肉价格就没有涨上去的理由。而国内的养殖户,养一头猪的税费加起来就达80元左右。
    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补贴之高,服务之系统、周到,常常令我感叹不已。有这样系统的保障和严格的法律,谁敢轻易去炒作农产品呢?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农民与中国农民的积极性,哪个更高,是不言而喻的。
    相比之下,中国投机者炒作农产品的风险之小、利润之高,是顺理成章的。中国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降低和投机者不劳而获、不劳而暴利的畸形分配机制,一方面导致了财富分配机制的扭曲,一方面导致了粮食生产动力的萎靡。
    发达国家长期实行工业补贴农业的政策,而我国的农业却常常受到工业的挤压,最典型的当属农产品价格的低迷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农民的利益受损。由于农业生产的利润太低,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挫,在一些地方,土地撂荒比例甚至在20%以上。
    显然,这种现状降低了投机者的风险,是他们敢于炒作农产品的根本原因。倘若农民种粮、养殖得到更多政策扶持,获取更多收益,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农产品这种随处可见、储存成本又高的东西,谁敢轻易去炒呢?   
    因此,粮价上涨的根源,乃是国内粮价向国际粮价寻求对接的直接结果。中国的粮食问题不在于价格上涨速度的快慢,更在于整个粮食生产体系动力的缺失。当然,货币的飞速膨胀也是最重要的推手。要想抑制粮价上涨,一方面要必须收缩货币供应量,从源头上减小流动性,另一方面,必须给农民更多补贴和服务,让农民得到更多的收益和鼓励。如此,才能真正消除农产品的投机之翼。

分类:财经证券 | 固定链接 | 禁止评论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045
  • 1
 
扫码领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