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募资主要用于保障房 融资瓶颈有望根本突破
作者:admin 日期:2011-06-24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保障性住房项目融资。
《通知》的下发,意味着地方融资平台将变相成为保障房建设融资平台,保障房建设专项融资瓶颈有望得到根本突破,保障房建设有望提速。大量保障房将集中入市,将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有利于抑制高房价带来的市场风险。
各地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
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将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截至5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340万套,占计划的34%。开工率比去年同期明显提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各地区加大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建设进度总体正常。
目前,全国各地对保障房项目的行政审批开通了“绿色通道”,加快了保障房建设的步伐。截至5月底,天津已新开工保障房项目14个,面积394万平方米、7.26万套,占当年计划的31.6%。而重庆方面,目前已新开工公租房14.06万套,廉租住房3.88万套,实施城市、工矿和煤矿棚户区改造等2.74万户,全市共计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0.68万套,占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的42%。而在河北省,已确定项目1108个、44.4万套,是项目建设任务的一倍多;已开工建设24.4万套,占年度任务的六成多。
“今年的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既是经济任务又是政治任务,是中央政府向全国人民的承诺,是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姜伟新强调,各地必须在11月末以前全部开工。
建设资金困境将缓解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估算,今年要开工的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所需资金至少1.3万亿元,其中5000多亿元的资金,将由中央政府和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市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剩余的8000多亿元是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来的。
财政部最新公布的发债计划显示,今年将发行2000亿元的地方债。与前两年发行的地方债投向有所差异,本次发行地方债所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保障房建设。同时,住建部也将拟于今年9月底推出全国保障房建设采购平台,涵盖水泥、砂浆和钢材构件等,且纳入平台产品价格可能要比市场价低10%,也有可能低30%。
此外,各级政府为保障房建设的资金难题发掘了多种解决途径。今年以来,全国社保基金以信托方式为南京提供30亿元贷款用以支持保障房项目建设;上海市则以15亿元直接涉水公租房建设,并计划引入险资投资保障房;而陕西省则通过和延长集团共同组建保障性住房建设公司,运作100亿元左右的社会资金来帮助市县解决资金困难。
专家表示,此次发改委允许地方融资平台发债建设保障房,可以改善各地方政府保障房融资渠道,全面缓解各地保障房建设资金困境。
保障房实行质量终身制
但当各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推进保障房建设以来,有关保障房项目质量问题的负面新闻却接连不断。仅上周就又出现两起:广西部分保障房项目仍在使用“瘦身钢筋”,杭州保障房钢筋“缺斤短两”……
“短时间内集中建设如此量大面广的保障房,工程质量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坦言。保障房建设出现质量问题,无疑使中央的惠民之举大打折扣。
事实上,保障房质量问题一直是政府部门监管和处罚的重点,决不会让民心工程变“伤心工程”。近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要对保障房建设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一旦质量出了问题,不论责任人走到哪里,都要追究其责任。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是应景之作,要从源头上控制与保证保障房的建设质量。”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欢庆表示,在政府投入的前提下,通过利润诱因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是确保质量、提高建设效率和实现高效管理的关键。
专家建议,住房保障法应尽快出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和质量监管需要纳入法律规范与稳定政策的良性循环系统中。
或促房价迎来拐点
在国家大力推动各地保障房建设进度,限购、限地价等多重调控措施下,5月份我国70个大中城市中,环比持平或下降的城市数量有所增加,房价涨势继续趋缓。业内人士预计,随着保障房融资瓶颈等问题的破解,保障房建设有望提速,其对高价商品房的影响也将逐步显现。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预测,未来全国保障房销量占比将达到30%以上,其占部分城市住房销售量的比例或将达50%,保障房的销量将直线上升,这意味着目前商品房的库存量会进一步增加,开发商的销售压力也会加大。
北京万科董事长毛大庆认为,随着保障房大批上市,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将发生质的改变。一方面大量上市的保障房将迅速拉低市场成交均价,另一方面,资金链越来越紧张的开发商也将选择加速降价打折,抓紧销售回款入袋为安。
专家表示,如果各地正在建设的保障房增量能落地并形成有效供应,对高价商品房的压力是巨大的,到时房价将会迎来向下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