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佐药 |
  • 1
预览模式: 普通 | 列表

试论佐药在方剂配伍中的指导意义 

发表时间:2011-05-29 发表者:孙西庆 (访问人次:6)
方剂配伍中君、臣、佐、使各司其职,有助有约,严谨啮合。其中佐药义奥难精,理深难明,用之得失系于全局。本文试就佐药在方剂配伍中的指导意义做一粗浅探讨,不当之处,敬祈赐教。

1         君、臣、佐、使源流和发展

君、臣、佐、使有二说,一则载于《内经》,意示方剂的配伍原则。“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指明了方中起主要治疗作用者为君,帮助君药起辅助治疗作用者为臣,应和臣药起治疗作用者为使。二则见于《神农本草经》,用君、臣、佐、使区分药物的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与《内经》所论方剂配伍原则的涵义不同。后世医家所言君、臣、佐、使多宗《内经》之意,即方剂的配伍原则。除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外,《内经》进一步阐明了用药法规,“君一臣二”,“君一臣三佐五”,“君一臣三佐九”,使遣药组方循之有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孙西庆

嗣《内经》提出君、臣、佐、使制方理论,后世医家不断发展完善,一方面从不同角度界定君、臣、佐、使,有根据方中药量大小区分君、臣、佐、使,君药是方剂的主体,其用量在方中相对较大,而臣、佐、使依次递减;有根据方中药力大小区分君、臣、佐、使,由于临床治疗的需要,方剂的组成一般要求君药的药力较强,臣、佐、使药相对较弱;有根据方剂命名的药物区分君、臣、佐、使,历代方剂,大凡以其药物命名者,一般多为方中的君药,如麻黄汤、桂枝汤等。或以君臣佐使顺序排列者,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苓桂术甘汤等。但由于药物在功效特点、作用强弱、质地轻重、治疗需要、剂量、剂型等方面有明显差异,单纯根据药量大小、或药力大小、或组成药物区分君、臣、佐、使,虽有利也有弊。另一方面,随着方药治病经验的逐渐丰富,方剂数目日见繁多,由最初《内经》13方,《伤寒杂病论》314首,到明代《普济方》已载61739首,出现了许多名方。唐以前方书有方无解,制方者多,注方者少,制方理论不知端的。宋后,制方理论的研究逐渐兴起,宋有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明有吴鹤皋《医方考》,清有汪纫庵《医方集解》,吴仪洛《成方切用》。各医家均逐方解释制方原意,对每方的证治机理和组方原则作了详细的阐明,从而使制方理论逐渐成熟。

2         目前对佐药的认识

查看更多...

Tags: 佐药

分类:生活保健 | 固定链接 | 禁止评论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2094
  • 1
 
扫码领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