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巨大的经济泡沫制造机(2)

但好戏还在后头。尽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大地震使大多数玩家逃离或锒铛入狱,而高盛加倍下注,并且高盛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创造另一个泡沫,世人对高盛与这个泡沫的关系仍然知之甚少。
第四次泡沫– 汽油$4/加仑

    2008年伊始,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混乱。再过去25年里,华尔街制造了一系列的丑闻,能忽悠出去的东西也没剩下啥了。垃圾债券,IPO,次级房贷以及其他曾经盛极一时的金融产品现在公众心目中都成了诈骗的陷阱;信用掉期和CDOs也即将加入到这些陷阱的行列。信贷市场正陷入危机当中,小布什总统执政期间所谓房地产永不下跌的神话造成的泡沫经济,在地产神话破产以后也跟着破灭,逼得华尔街不得不去找一个新的混蛋圈套诱人上钩。
    该怎么办呢?既然老百姓不愿意把钱投到任何感觉上虚头八脑的领域,那么华尔街这次就把赌局设在了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商品市场领域:粮食,咖啡,可可,小麦,更重要的是能源商品特别是石油。美元贬值,信贷和地产危机,这一切都造成所谓“飞向商品实物”的局面。石油期货价格像坐了火箭一样向上攀升,从2007年中的60美元一桶飙升到2008年夏天的峰值147美元一桶。
    在那个夏天总统选战如火如荼的时候,对于油价攀升到4.11美元一加仑的合理解释是全球石油供应问题。典型的例证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危机不着调的反应交相呼应,约翰·麦凯恩坚称暂停海外石油钻探“短期内很有帮助”,奥巴马则秉持一贯的自由派雅皮士风格声称联邦投资于混合动力汽车是个好办法。
    高盛把一个平静的原油市场搞成了一个大赌场——加油站的汽油价格暴涨。
    但说全球石油供应紧张是在撒谎。全球石油供应最终会耗尽,但是短期石油供应量其实在增加。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报告,在石油价格达到峰值的前六个月,世界原油供应量从每天8524万桶上升到8607万桶,而同期世界原油需求量则从每天8682万桶降低到到每天8607万桶。也就是说不仅短期原油供应量上升,而且需求量在下降,这种情况按照经典经济学的理论,本应该带来原油价格的下跌。

    那么什么导致了油价的飙升呢?让我们大胆的猜测一下。当然高盛有同伙,大宗实物商品市场上还有其他玩家。但是根本原因是,有实力的几个大玩家决定竭尽全力把一度稳定的大宗实物商品市场搞成一个投机的赌场。高盛通过说服养老基金和其他大型机构投资人投资于原油期货,也就是在固定的某一天可以以固定的价格购买原油。这种做法一举将严格按照供需情况定价的原油从实实在在的商品变成了一个象股票一样可以投机的东西。投机到实物商品市场的热钱从130亿美元增长到3170亿美元,增长了2300%。到2008年,平均一桶原油在最终储运和消费掉以前要倒手27次。

像很多案例一样,曾经有大萧条时期通过的专门立法来防止这类事情。商品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农民设计的:在预期未来玉米价格要跌的时候,农民可以签订合约在将来某个时间按照固定的价格把玉米卖出去,这就使农民不会担心储藏粮食的成本。当没人买玉米的时候,农民可以把玉米卖给称为传统投机商的中间人,他们会囤积粮食并在随后有需求的时候卖出去。用这种办法,即使是市场上暂时没有对粮食的需求,农民也能把粮卖出去。
    然而在1936年,国会认为市场上的投机者绝不应该比真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多,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那么粮价会受到供需平衡以外的因素影响,其结果就是粮食价格被操纵。于是国会通过新法律授权给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约束商品交易的投机行为,这个委员会随后还力图监管信用掉期但是失败了。在CFTC的监督之下,商品市场和谐宁静的运行了50年。
    这一切在不为世人所知的情况下于1991年发生了变化。高盛旗下的一家商品交易子公司J. ARON写信给CFTC,表达了不同寻常的意见。在信中高盛表示不仅是囤积了大量粮食的农民需要对冲粮食期货价格下跌的危险,华尔街那些在原油期货价格上下了重注的交易商也需要对冲风险,因为他们也可能会损失很多。
    简直就是放屁。要记住,1936年的法律制定时特别注重区分那些买卖实物的人与那些只做债券交易的人。令人惊诧的是,CFTC居然就买了高盛的帐。CFTC授予了高盛一张免死金牌,称为“善意对冲”豁免权,有了它高盛就能把自己打扮成交易实物商品的风险对冲者,实质上逃避了加于投机人身上的一切限制,紧接着在第二年,CFTC又悄悄地给14家其他公司授予这种豁免权。
    现在高盛和其他银行可以自由地将更多的投资人引导向商品市场,使投机者可以下越来越大的赌注。高盛1991年写给CFTC的信或多或少地直接导致了2008年的石油泡沫,当时原油市场上投机者的数量在美元贬值和房价暴跌的刺激下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油实物的真实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截止2008年,根据国会的一项保守估计,市场上超过3/4的交易是投机行为。到2008年夏天,尽管原油供应上升而需求下降,我们每次去加油站的时候都要付4块钱一加仑的高价。
    更好玩的是,给高盛和其他公司的交易豁免权多少是在秘密的情况下出台的。“我是交易和市场处的主管,布鲁克斯里· 伯恩曾是CFTC的主席,” 格森伯格说道,“俺俩都不知道高盛那封信是咋回事。”实际上这封信因为偶然的原因才曝光。去年一名众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在一次国会吹风会上,偶尔听到CFTC的官员随便提了一下那些豁免权的事。
    “我被邀请去参加能源和商业委员会的吹风会,”这位仁兄回忆道。“在会开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听到他们说,‘是的,我们给了他们这些豁免权好些年了。’我一听赶紧举手发问,‘是吗?你发了一个豁免权?我能看看吗?’这时候他们乱作一团,于是我们你来我往较量了几个回合,最后他们说,‘我们得和高盛一起澄清这件事。’我一听,‘你啥意思?你要和高盛一起澄清这件事?”
    CFTC引用了一条规则,即禁止披露一家公司在市场上现有仓位的任何信息,来搪塞众院的要求。但是这位众院工作人员要求看的那封信可是在那条规则出台前17年前就有了,那根本不关高盛现有市场地位什么事嘛。而且根据1936年商品法第7条赋予国会可以向CFTC获得一切信息的权力。然而,CFTC一直等到高盛同意才把这封信交给国会,这简直就是高盛控制政府的又一经典例证。
    在半公开的政府豁免权武装下,高盛成了一个巨大的商品赌场的首席设计师。高盛商品指数跟踪24种主要商品价格,其中原油价格的权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各种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其他机构投资人进行大规模长期赌博的主要场所。除了两件事以外,这看起来很完美。第一件,指数投机者都是些只做多的赌徒,很少做空,这就意味着他们只赌价格上升。这种行为放在股市就很好,但是在商品市场就太可怕了,因为这将助长商品价格一路攀升。“如果指数投机者们既做多也做空,你会看到他们既会把商品价格炒高也会做底,”一位试图揭露投行操纵原油价格的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马斯特说道。“但是他们只把商品价格推向一个方向:上升。”
    让事情变得更复杂的是,高盛自己就是努力炒高油价的旗手。在2008年初,被誉为“油价预言家”的高盛分析师阿尔琼·穆尔蒂,在纽约时报撰文预测石油价格将“急速飙升”到200美元一桶。同时,高盛通过其旗下的商品交易子公司J.Aron大量投资石油行业,它还拥有堪萨斯州一家主要炼油厂的股份,那里贮藏着高盛囤积和售出的原油。尽管石油供应与需求大体同步,穆尔蒂不停的警告世界原油供应可能会出问题,还把他拥有两部混合动力轿车这个事实也拿出来说事。不知何故,高盛把高油价归咎于贪心的美国消费者。早在2005年高盛分析师就坚称他们不知道油价何时回落,除非他们看到“美国消费者不再偏好高耗油量的SUV而代之以低排放车。”
    但是价格上涨的不是真实石油消费,而是纸面石油交易。实际上截至2008年夏天投机商们已经囤积了11亿桶原油,这就意味着投机者们搞的纸面石油期货量已经远远高于储藏在各国储油库和战略石油储备中的真实石油量。当华尔街通过宣扬石油将无限上升的神话而实现当下的盈利时,这就重复了互联网和房地产泡沫。
    在2008的夏天,石油商品的西瓜以相同的痛苦方式砸在人行道上,原油期货价格从147美元一桶暴跌到33美元,造成了巨量的财富损失。老百姓再次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投在石油期货市场里的养老基金被洗劫一空,当泡沫破裂时加州公务员养老系统有11亿美元陷在了里面。损失不仅来自于石油,因石油泡沫导致的全球粮食灾难估计使1亿人民陷入饥饿,在第三世界把不少人逼上梁山抢米为生。
    如今油价再次攀升,五月就上涨了20%,一年以来油价上升幅度累计翻了一番。和上次一样,问题并不出在供需上。众院能源委员会成员、密歇根州民主党众议员巴特·司徒派克说到:“目前的石油供应量时20年来最充足的,需求是10年来最少的,然而油价还在上升。”
    当问及在供需问题与高油价毫无相关性的情况下,为什么政客们还喋喋不休地讨论钻探和混合动力车,司徒派克摇摇头无奈地说:“我认为他们就是不懂内里玄机。你不能在30秒之内把问题跟他们说清楚,丫就不理你。”

第五次泡沫– 垄断救市计划
     随着石油泡沫最终破裂,高盛这个金融狩猎团不得不将目标转向它处,这次的狩猎场转向了政府的金融援救行动,猎物就是纳税人的腰包。
    狩猎行动在2008年9月展开。时任财长的保尔森做出了一系列临时性紧急决定,虽然他援救破产边缘的贝尔斯登和两房,却放任高盛的死对头雷曼兄弟死去。在雷曼挂掉的第二天保尔森就对一项850亿美元的救援AIG的政府行动开绿灯,其中的130亿给了高盛。多亏了这项救援努力,高盛才没有在坏账的陷阱里越陷越深。相比较而言,同样急等救援的克莱斯勒,它的退休工人只能拿到一半的退休金。
在AIG救援法案之后,保尔森又宣布了一项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称为TARP问题资产救援计划,并且任命此前名不见经传的高盛银行家、35岁的尼尔·卡斯哈里负责掌管这笔救援基金。为了达到分享这笔救援大单的资格,高盛宣布由纯粹的投行转型为储蓄银行,这个漂亮的转身为高盛从这笔救援基金里捞取了100亿美元,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较少受怀疑的公共救援基金,最明显的是可以美联储的贴现窗口圈钱。到三月底,联储在一系列新金融救援法案驱使下预计还会借出8.7万亿美元,由于一项不靠谱的法律,联储不用受国会审计.没有国会的监督,没人能搞清楚联储到底要搞多少钱、这些钱到底都怎么用。
    转型成储蓄银行,还有其他的好处:当时高盛的监管机构-纽约联储银行-的主席是高盛的前联席主席史蒂芬·弗里德曼。此公在技术上违反了联储的相关规定,同时还保留了在高盛董事局的职位,哪怕是江湖传言说他将负责联储监管高盛的事务。为了纠正这个错误,他向政府申请豁免,并得到批准。弗里德曼本来应该走马上任后就卖掉在高盛的全部股份,结果这个豁免倒成全了他,又买了额外的5万2千股高盛股票,五月离任时赚了300万美元。而现任纽约联储的主席是威廉·达德利,另一位前高盛大亨。
    AIG救援行动,向储蓄银行转型决策的快速通过,TARP基金,所有这些消息合在一起就意味着,当这些好处都惠及高盛的时候,所谓自由市场就荡然无存了。政府或许会让市场上其他的玩家都死掉,但是绝对会力保高盛不失。高盛在市场的优势突然变成了超级特权的公开宣言。“在过去政府的照顾是高盛一项隐含的优势,”前IMF高官、MIT经济学教授西蒙·约翰逊评论道。在比较了美国政府对高盛的照顾与第三世界国家所谓的裙带资本主义之后,西蒙说:”原本隐含的优势现在变成了高盛明确的优势。”
    一旦救援到位,高盛像往常一样,立刻重返生意场。在政府救援行动过后,高盛办的第一件事是悄悄而坚定不移地坚持报告其盈利,尤其是将2008年12月13亿美元的税前损亏损从公司账目上抹去。与此同时高盛在其2009年第一季度的财政报表中宣称实现了18亿美元的盈利——这个数字是高度可疑的,而且这个盈利数字当中还包括了高盛得到的政府对AIG的援助款。一位对冲基金经理说:“高盛从使出浑身解数做成了它的第一季度财务报告,他们隐瞒了头一个月的亏损,还把政府援助款称为公司盈利。”

    在第一季度财务报表漂亮的数字中有两个数据脱颖而出,2009年第一季度高盛支出了令人震惊的47亿美元用于支付红利和报酬,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18%。它还通过发行新股圈了50亿美元,随后立即将发行新股所得计入第一季财务报表。将这两个数据合并起来考虑,我们得知就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就在高盛从纳税人那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政府援助几个月后,高盛给他的高管们发了50亿美元的红利,还用不完整的财务报表糊弄投资人。

    蹊跷的是,高盛是在政府宣布其新的“压力测试”结果之前搞定这一切的——假定高盛确实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政府曾试图小心翼翼地努力替当时无力偿还债务的银行设计还债条款,以免这些银行在未来遇上更大的麻烦。但是高盛置这些考虑于不顾,厚颜无耻地炫耀其“圈内人”地位。“高盛似乎在压力测试出来之前就知道该做些什么,不像其他的企业,不得不等到“压力测试”标准公布以后”JMP证券的董事总经理迈克尔·赫科特说道,“为了偿还TARP,你不得不发行还债期至少5年的债务,这些债务不能得到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担保——然而高盛在这项政策出台前1到2周就能知道这事。”   
    好戏才刚开锣。在历史上的四次泡沫危机每次高盛都有份,把纳斯达克搞蒸发了5万亿美元的财富,把成千上万的有毒抵押贷款典当给养老基金和地方政府,把油价推升到每加仑4美元,并将全球1亿人口推向饥饿的深渊,通过政府金融救援行动从纳税人那里搜刮来了数百亿美元,而2008年高盛又给了美国老百姓什么呢?

    1400万美元。

    这是2008年高盛交的税款,还是按最低的税率1%交的。高盛每年发给员工100亿美元的薪水,20亿美元的盈利,可是每年上缴国库的税款还不到它支付给其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一年薪水的1/3,他去年领了4290万美元的薪水。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根据高盛年度财报的说辞,低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盛的“地理收入混合”,换句话说就是高盛把钱都转移到国外低税率的国家以避税。“感谢”我们糟糕的企业税收体系,像高盛这种公司很容易把它们的收益转移到海外而无限期延迟付税,即使高盛当年申报这些收入的抵税额。事实上一份GAO的报告显示在1998到2005年之间,2/3在美国的公司都没交税。

    这应该是一个很蹩脚的罪行,但是不知何故,当高盛公布其金融援救后的纳税记录时,人们很难对这种行径说些什么。少数站出来说话的人之一是民主党德克萨斯州众议员劳埃德·多基特,众院交通委员会成员,他说:“高盛右手乞求来的援助资金左手就藏到了海外。”

第六次泡沫– 全球变暖

    快进到今天,六月初的华盛顿特区,广受欢迎的年轻政客巴拉克·奥巴马坐在白宫的宝座上,他在竞选期间最大的私人捐款来自高盛——它的雇员们为奥巴马的竞选运动贡献了98万1千美元。顺利渡过了金融救助时代政治雷区的高盛再次重返他的老本行:在占据奥巴马政府重要职位的高盛系人马的帮助下,钻一个新的政府创造的市场的漏洞。
    据高盛估计,对抗全球变暖的的斗争将会创造出一个一年价值一万亿美元的“碳市场”。
    保尔森和尼尔·卡斯哈里(前财政部金融稳定办公室副主任)一去不复返了;坐在他们以前位置上的是财政部总管马克·帕特森和美国商品与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加里·根斯勒,两位仁兄都是前高盛高管。这次取代信用衍生产品或者石油期货或者债务抵押债券的新戏码——下一个泡沫——是碳排放信用额,这个市场目前还几乎不存在,但是只要在上次选举中拿了高盛4,452,585美元的民主党设法在“环保计划”的掩盖下推出所谓“碳排放量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就能把这个无中生有的新商品泡沫吹起来。
    这个新的碳排放信用额市场实质上只是又一个对高盛友好的商品市场赌博,还有下面这条极有利的因素:如果“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按照预期计划进行,碳排放信用额的价格将按政府指示上涨。高盛甚至不用去费劲去操纵这个游戏——它在一开始就被操纵了。
    这个游戏是这样玩的:如果国会通过该法案,将会对一切基于大量碳排放的产业,包括火电厂、天然气公司等的每年碳排放量进行限制。如果这些公司超过规定的碳排放量配额,就得从产生碳排放少的企业那购买碳排放配额或者碳排放信用额,奥巴马总统保守估计在法案通过的头七年将有价值大约6460亿美元的碳排放信用额被拍卖;而总统的一名经济顾问预计真实的数字将会是总统估计数字的两到三倍。

    这项计划的特别之处在于政府会逐年压低碳排放量的上限,这就意味着碳排放信用额将会逐年递减,而碳排放交易这个新兴市场中的关键商品碳排放量的价格保证只涨不跌。这个新市场的交易量将会上升到每年1万亿美元,比较而言,美国所有电力公司的总收益为3200亿美元。
    高盛需要这项法案。其计划分三步:(1)参与起草这项有开创意义的法案;(2)确保高盛在这个法案中分得一杯羹;(3)确保高盛分得的是一大杯羹。为此高盛很早就开始力推“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但是直到去年(2008年)高盛花了350万美元游说气候变暖问题事情才有了实质性突破。早在2005年, 当时保尔森还是高盛的首席执行官,就亲自为高盛起草了一份环保政策的文件,这份文件包含着一些令人惊异的部分,尤其对高盛这样一家在任何其他领域一贯地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的公司。保尔森在其报告中认为“仅靠企业自律是不足以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没过几年,高盛的碳排放主管肯·纽科姆坚持认为仅仅碳排放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也不能解决气候问题,并且呼吁政府进一步对相关领域的研发进行投资。显而易见,考虑到高盛在很早以前就投资于风能(通过高盛自己的子公司地平线风能公司)、再生柴油(通过高盛投资的改变世界技术公司)和太阳能(高盛与BP太阳能公司合作),一旦政府迫使能源提供商转而使用清洁能源,高盛的收益将相当可观。保尔森当时提到“我们投资这些项目不能亏损”。
    高盛持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10%的股份,碳排放信用额就在那里交易。除此之外,高盛还持有蓝色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少部分股票,这家公司位于犹他州,一旦碳排放法案通过市场将会对这家公司主营的碳排放信用额交易产生极大的需求。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前副总统艾尔·戈尔从一开始就卷入了发起“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的行动,与三名高盛资产管理公司的前高管大卫·布拉德、马克·弗格森、彼得·哈里斯一同创办了世代投资管理公司,主营业务是投资与碳减排。一名高盛大亨还发起成立了绿色增长基金以投资于绿色科技……这个单子开下去还有很长。高盛再次成为时代浪潮的弄潮儿,守株待兔。碳排放市场会比能源期货市场更大吗?

    “哦,碳排放市场将超过能源期货市场,”一名前众议院能源委员会成员说道。

    也许你会说那又怎么样,谁在乎呢?毕竟如果“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实施的话,或许会把我们大家从全球变暖的灾难中拯救出来。或许会这样,但是正如高盛预期的那样,所谓“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实质上仅仅是一个由私营企业就碳排放量进行收税的框架制度。与仅仅是政府就碳排放征税并迫使非清洁能源提供商为他们造成的污染买单不同,“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将允许一小撮吃人不吐骨头的华尔街吸血鬼将碳排放商品市场纳入其私人征税计划。比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对金融系统进行救援更糟的是,这将使银行得以在纳税人纳税之前就血洗他们的腰包。
    “如果这将是一种税,那我宁可让政府来设立税项和征税,”一位反对原油期货投机的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马斯特说道。“但是我们谈论的是华尔街可以设立税项和征收税款。这事太不靠谱,整这破事的人简直蠢的像头驴。
    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马上就要问世了。如果不行,还会有其他类似的东西出来。从1929年到2009年 之间高盛帮助吹起来的这些个泡沫基本都是一个路子。在几乎每一次危机里先是银行系统鲁莽行事若干年,用有毒贷款和掠夺性债务自残整个金融系统,其结果不外乎老百姓的钱被洗劫一空转移到了少数老板们的腰包里,老百姓们得到只是一文不值的廉价纸币和政府担保,每一次危机的真正受害者都是普通纳税人,为危机买单的也是这些普通纳税人。
    我们现在总是不知不觉间让这些人侥幸得手,这个现实并不总是那么容易让人接受。当一个国家经过美国最近所经历的种种,当一个人失去了如此多的信誉和地位,正如我们已经在过去的几年里所经受的那样,就会对现实产生一种集体否认。你不能真的面对这个事实,你不再是一个繁荣的第一世界民主国家的公民 ,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打劫,因为就像一个被截肢者,你的某种感官失灵了。
    但这就是我们如今生活其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中的某些人不得不接受游戏规则,有的则得到校长(规则制定者)的关照,永远也不用做家庭作业,再加上一个纸袋装的100亿廉价美元买午餐。这是一个在黑帮经济学的基础上运行的流氓国家,甚至商品价格不能再信任了;每一块钱后面都藏着你必须要付的税。也许我们无法阻止这一切,但我们至少应该知道它到底是咋回事。
(全文完)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832
 
扫码领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